top of page

中華王老仙師道派
掌門宗師府主
天和法館,傳教入門

台湾天和第四代传教师 - 陈崑田

昆仑山天和堂主持

中华王老道派掌门宗师

字   科宏

道号  金志子

法号    法宏  正玄

敎 義  

      【敎】即指 自身修證  及  敎化他人兩方面。 
1,個人自心修證之實際曰: 【宗】 人生哲學思          想。 
2,本之敎化化者日: 【敎】 宗敎哲學思想。  

◎天和法師公敎門的人生與宗敎哲學思想槪論: 
是基於人道的忠、孝、節、義,以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而平天下,

進而提昇精神領域進入天道,超乎物外,  及臻超凡入聖,  超聖入神以達超神入化的眞人境界,  也就是世俗所說的神仙境界|--天人合一(眞人)。
【人生哲學思想】  

        天和以儒家的溫和寬厚入世間法為基礎, 道家的淸虛靈妙超世間法為中心, 釋家的圓融常樂出世間法為目標。 

        常以三敎神、仙、聖、佛、法師公為主要學習效法的對象。
        所以修身、學道、學法、救世渡眾、傳敎、行道是我們求得內功外果, 功德圓滿之徑
【宗敎哲學思想】
 
◎分析:人生哲學思想 

a,個人自心修證之實際曰--【宗】 
         人類為一具有理智意志與肉體之有靈動物,運用人類之理智,對 於宇宙萬物作不斷之觀察 ,不斷之參悟(格物)然後體會出道理
(致知)心物合一。就是開悟出: 
 
生,  老,  病,  死,  因緣,  的道理
成|  住,  壞,  空,  陰陽,  的道理
 
b,個人自身修養。 
          人生之境界在於人之自我創造,創造之目的 ,在求完成其人生;循一定之軌範,求得自我
之正確, 修養精進不已, 自能達到人生修養之最高境界。

         修養之道,,儒,道,釋三家雖各有其法門,然共同之目的,  不外要人「眞實本分做人」 :「誠意」  
         敎人如何完成其【眞、善、美】的人生為要旨,  故三家之學首重人生修養,  期人人超凡入聖後,  再超聖入神,  復而能超神入化,与化为体,与道合一。
 
         惜眾生都沉沒於凡俗與功利之中,  不能解脫超凡。沉溺於富貴功名與物質境界中不能超凡脫俗者,  皆凡夫也。能用存養省察正心、養性,及克己歸仁功夫, 力自修養以向上者,
 
即可由凡夫而晉君子為賢人,  上而超凡入聖。修養之道在能去人欲存天理,  去人心存道心,  以超脫凡夫【修身】 

          人類大都為物塵所蔽,  為名利所陷,  生於斯,死於斯,  代代相傳,  愈陷深, 靈明盡衰,  鮮有人能迷途知返,  毅然超脫功利,  進而能上入於道德境界者。
          使氣質變化,  超世獨立,  動心起念,  不墮凡俗觀念,  保其本性靈根,  全其天眞,  即是聖人,  人皆有 「聖性」 返璞歸眞,  以存其本來赤子之心與 「聖性」 擴而充之,  上登聖境,  即入於聖人境界。聖人境界之極,   則天地與我同體,  萬物與我為一【心物合一】【天人合一】的眞人、神仙境界了。 
 
◎人生哲學思想結論 

一、個人自心修證之實際日【宗】 
由  格物 【物理】致知【道理】:【心物合一】

二、自身修養  
由 誠意【眞實本分】---正心【克己歸仁】  
     修身【去人欲存天理, 去人心存道心】 
【超凡入聖, 以達眞人,神仙境界】:天人合一  
 
由【心物合一】與【天人合一】而融合為一完整體系的人生哲學思想 。
 
◎宗敎哲學思想 
本之敎化他人者日敎。 
儒、道、釋三者本質相同,  理論互通, 可融為一體。 
一、以儒家敎人溫和寬厚入世間法為基礎  
     「儒」 : 人需要為儒,  此乃做人的根本道理。凡是尊崇六經(詩、書 、易、禮、樂、春秋) 孔、孟學說, 或是以訓詁理著名的都叫儒家。
 
          特重君臣、父子之禮、長幼之別,  結合道德與政治,  完成內聖外王之事業  (內聖指內在道德修養,外王指外在事功成就),著重三綱(君臣、父子、夫婦) ,  五常【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】 
 
         儒家認為求學問就是要學聖人之道, 聖人是中國文化最完善的理想人格。
 
要想成為聖人必須具備五項條件: 
a,要有適應的人識【有臨】
b,要有寬宏的度量【有容】
c,要有堅定的信守【有執】  
d,要有端莊的儀態【有敬】
e,要有高深的學問【有別】 
 
以上為求達到健全人格的標準,  如孔子。

          孔子是時之聖者,  得聖中之「時」 是能集諸聖的大成,  可永久代表人格的極致,  而能適應時代的演變 ,  所以孔子成為 「至聖先師」  
儒學道統【正統之學派】

 
伏羲 --神農--黃帝--堯--舜--禹--湯--文武周公--孔子--曾子--子思--,孟子--周子--二程子--朱子。 
 
          所以依儒學道統來看,  應認為儒道為一家, 老孔為通家,  儒表道裡。
 
二、以道家敎人清虛靈妙超世間法為中心 
       「道」 一陰一陽之謂道,  天命之謂性, 率性之謂道。道家學術由來甚古,自伏羲畫卦, 一畫開天地,即立天、地、人、三才之道,  陰陽也, 剛柔也, 仁義也,開文化之先河, 黃帝建國立華夏之天威,
 
凡有所立, 皆一本於道, 開物成務, 類多為道家產物。故有中國即有道家,  諸子百家皆由道家所出,  故無道家文化,即無中國文化。 

道家學術可分八: 經世宗、性命宗、陰陽宗、縱橫宗、兵謀宗、法術宗、刑名宗、科技宗, 舉凡宇宙天地萬物生化之理, 國家社會經世治平之道, 人生聖功神化之養, 天文地理, 陰陽變化之術, 長短鉤距縱橫之略,  兵謀法術刑名之用,  工農、科技、醫學、養生之功、山林水澤、化學之利 ,無不賅焉。  
 
         道敎為中國固有宗敎,旨在奉天行道,以道立敎,以敎化人,上承千代之流。 
       
         利物濟世為無上綱宗,以和同天人, 與虛渾一為全眞境界, 以 化人生, 聖化世界為究極目的。 
 
           道肇自無極無始, 垂象於太極太一,  由一分為三元,  復從三元化育萬物,  而生生不息。
 
           上古之時, 伏羲受圖, 黃帝受符, 高幸受天經, 夏禹受洛書, 老子而集大成。老子承先啓後, 默運神智,而作道德經,  本自然之道理,  陰陽之大順,  無為而無不為,  無生而無不生,  無有而無不有,  無用而無不用 。
          就其最高明言, 則通造化之奧;  就其極廣大言,則包眾流之長 ,  蘊義精博,  實為萬古不朽聖典。迄漢,  張道陵祖述老子,  憲意列聖,  齋醮章符,  傳敎五斗,  由正一道而開符錄一派,遂與丹鼎派、積善派、經典派、占驗派,合稱道敎五大派。
 
         道敎有三洞四輔十二部,  浩瀚無窮,  玄妙莫測,誠道家文化之大藏,亦道敎經典之寶庫。舉凡三元八會之交,  金簡玉章之誥,  神符秘咒之書,  靈文眞訣之典,  旨皆承天宣化,  廣大悉備,  利澤萬世,  而致用無窮道敎奉元始天尊為最高之神--道敎敎祖。黃帝為始祖。老子為道祖。張道陵為--道敎的正一派敎主。
 
三、以佛家敎人圓融常樂出世間法為目標 
 
「佛」 : 應解釋為 「大覺者」  
即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的大聖人 : 亦即覺悟了宇宙和人生的眞理獲得大解脫、大自在、大圓滿的行者。 
          佛敎起源於印度,為西元前六世紀時,  約二千五百多年前, 印度淨飯王的一位王子釋迦牟尼所創。釋迦為了要瞭解人生的意義而出家苦行,
          最後終於覺悟到人生的痛苦與憂愁,  來自人心的貪慾,  因而要除去苦痛,  就必須要除去心中的慾念,  當所有的貪慾都被克服之後人才能體會到一種沒有痛苦與快樂, 無人無我的寂滅境界, 稱涅槃(成道)  
 
佛敎的信仰主張 : 人人皆可成佛【人人皆有佛性】  
 
          在印度佛敎的前身有婆羅門敎, 佛敎的後身有印度敎。佛敎沒有繼續在印度發展,  其原因之一是被視為婆羅門敎的許多支派之一 。
 
          佛敎是釋迦牟尼從婆羅門敎改革的一種宗敎,佛敎有三藏【經、律、論】十二部, 是佛陀弟子依佛陀平日言行,  說法論道所記載,  以佛成道的過程,讓後代弟子去學習效法,  也就是成就佛必須研習的課程。 
宗敎哲學思想結論 
由 
        儒家敎人溫和寬厚入世間法。
        道家敎人淸虛靈妙超世間法。 
        釋家敎人圓融常樂出世間法。 
 
以上述三家思想精華融合為一完整體系,  敎化他人的宗敎哲學思想。 
  
總論 
由  
         格物--致知--誠意--正心--修身--齊家--國治----天下平【人生哲學思想】。
         再融合儒、道、釋三家思想精華【宗敎哲學思想】,而構成一完整性的敎義。 
bottom of page